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征精神的内涵与外延看,党的初心使命始终贯穿其中,二者内在契合,统一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彰显了党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即“为国”与“为民”。“为国”就是为了国家富强;“为民”就是为了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实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的基本内涵相通于此。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无产阶级之利益”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此后,不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党都始终将人民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践行初心使命而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从生成发展上看,长征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息息相关。一方面,党的初心使命既体现在长征精神的内涵之中,又是长征精神生成发展的重要动力。长征精神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中淬炼形成的伟大精神,蕴含的“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等内容就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长征途中之所以能够铸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气概,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和红军始终将初心使命铭记于心。另一方面,伟大长征精神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最好滋养,“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内容不仅丰富了党的初心使命的精神内核,更为党践行初心使命做出了指引。

    从价值功能上看,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具有内在一致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激励党和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是百年来党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力量,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砥砺前行的精神动能,新时代新征程,长征精神不会因革命战争的远去而失去意义,反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民族血脉而发扬光大;党的初心使命内蕴着党的性质、宗旨,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这两者都具有穿越历史、直抵当下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王珊珊 王黎锋《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今天,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利益趋向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变性,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寻求与长征精神对接的路径。长征精神之所以未被尘封,这一集体记忆到今天仍能被唤醒,是因为它兼具历史的厚重性和时代的延续性,具有两大鲜明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标杆,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它有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成为一个团体、一个人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长征路上,红军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残酷处境和激烈战斗,却始终百折不挠,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经受了生命极限的考验,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地坚持与敌斗争,直至胜利。这正是我们党、我们的人民、我们伟大的民族勇往直前、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这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和续延。长征精神有着内在的科学价值和外在的感召价值。内在的科学价值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当中,为民族求生存、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在任何强敌与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革命气节与情操,蓬勃向上、团结一致的浩然正气,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良好作风,今天仍然是我们党需要不断保持和大力弘扬的精神。长征精神的外在感召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力、辐射力上,其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蔑视和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都将对当今社会产生积极的感召、引导和教育作用。

    我们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摘编自江伟《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党将人民的拥护与否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不忘初心,不断胜利。 B . 在长征途中我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够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是因为他们拥有了使长征胜利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气概。 C . 长征精神意味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是我们党、人民以及民族的力量源泉。 D .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在新征程中必须不断保持和大力弘扬的精神,其外在感召价值和时代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去发掘和实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的长征精神,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淬炼而形成的伟大精神。 B . 长征精神具有的历史的厚重性和时代的延续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会随革命战争的远去而消失,不会被记忆尘封。 C . 长征精神无论是生成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党的初心使命的推动,所以长征精神就是党的初心使命,二者一脉相承。 D . 在长征精神内在的科学价值和外在的感召价值的共同作用下,我党一定能团结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断取得胜利。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纲举目张,先指出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内在契合,再具体论证。 B . 材料二通过引用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讲话,自然引出论证对象。 C . 两则材料都论证结构清晰,思路严谨,但材料一采用“总一分”结构,材料二采用层进结构。 D . “索尔兹伯里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这一论据两则材料都适用。
    4. (4)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内在逻辑上有哪些契合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1935年9月底,在长征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毛泽东挥笔写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无一处描述红军艰难困苦、敌军穷凶极恶的字句,却处处体现和讴歌了红军长征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七律的认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之夜

    王统照

    黄昏过了,阴沉沉的黑幕罩住了大地。虽有清朗月光,却被一层层灰云遮住,更显得这是一个幽沉、静美、萧条的春夜。

    灯影被窗隙的微风拂着,只在白纱帏上一来一往地颤动。我正自拿了一本现代的英文新诗集,口里重复念着,咀嚼“寂寞之夜,未眠之前,我尽能听闻”那几个字。我便想寂寞之夜啊,今夕。……想到这里,有一种细微凄凉的声音,冲破了这个静境。①那种声音打在窗纸上,流在树叶上,点滴在门外的菜畦边软而轻松的土壤上,都似奏着又静又轻妙的音乐,一声一声打着人们的心弦。起初还滴答滴答地散落作响,后来被阴夜的东风催着,一阵阵淅淅潇潇,却完成了这个寂寞的春雨之夜。

    和美的声音,容易触发人的深感,而幽凄的音响却难给人以愉乐的同情。幽凄的音啊,你怎么这样容易使人回思,使人想到那些微小的事实上去?这些事实,是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深处,永远,永远用血花包住没有雕蒌的日期,一得了幽凄音响的滋润,便开了蓓蕾,放出悱恻醉人的芳香,不过这等思想的芳香却使人如嚼青橄榄,从辛涩中得出甘苦的味道。

    灯影依旧摇着,白纱的轻帏沙沙响动。一阵阵细雨声,使我重回到几年前的梦境。——②八年前的梦境,或是虚幻的梦境?——脑中的幻想重重演出:荒野沉黑,轮声激动,细碎的雨点,打在玻璃窗上作清脆的音响,哦!又是一个别样的春雨之夜。

    那夜是三月末的一夜,在一辆火车里,惨惨乱摇的灯光,映着这一连十数辆的客车,在荒郊中慢慢行去。那时不过晚上十点多钟,虽是春夜,却因在日落前下了一场雨,③料峭东风,吹得车中人都打几个寒噤。雨中的汽笛声也非常沉闷,越听得出车外雨声的清响,使人虽觉得精神沉闷,却只怨车开的慢,没有一点反感,因为雨的来临。

    我正想入睡,只是睡不着,忽有种亲切声音,由对面传来道:

    “哦!你起来,……起来呀!看看有星星在天上了。”

    我不自主地睁眼向对面望去,原来是两个旅行的女子。一个大一些的,一身淡素,一看便知是个在中学的女学生。那个小姑娘也不过十三四岁,梳着两个辫子,右手持着一张时下流行的画报,左手却垫着腮颊,俯在那个女学生的身上,她肩窝一起一伏地像在那里哭泣。那个大几岁的,聪慧的面目上,也带着凄惶的样子!手里拿着没有织成的墨绿色绒织物,一边用手抚着小姑娘的柔发道:

    “妹妹,……你不听见雨声小些了吗?今晚上,……待一会星光有了。明日啊,……我们就躺在母亲的床上。你忘了吗?母亲叫你画的那张水彩画,……我和你钉在母亲的镜台上面。……唉!你笑了吗?”

    那位小姑娘果然站起来拭了拭泪痕,两只明黑的大眼望着姐姐。一会隔着车上的玻璃窗子,听听外面的雨声,便又似有什么欢喜的大事一般,两只手搭在她姐姐肩上,有自然的笑容。但是那位大几岁的女学生,浅灰色的衣襟前却已润湿了一大片。她只是呆望着摇动的灯光,弯弯的眉痕时而蹙起,时而放开,眼睛里一片红晕。④一会儿抚着胸口装作咳嗽,像怕她妹妹知道;一会儿强拉着小姑娘的手,柔和地亲爱地和她低声轻谈。

    雨声只是零零地不住。我看她们那样天真,忘了车轮转动的快慢,心头上有一种纯洁的感动!至于她们各人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烦恼,只有轻妙的雨声能知道吧?

    到了最后一站,我们便冒着雨,挟着行李,下了车,只望有个屋子休憩,因为那时已近半夜,一日的旅行,加上春雨中的苦闷,确是疲劳不堪。于是我们这一个客车上的同行人,便被一家栈房邀去。他们有些人扛着行李急急地走去,我只是缓步寻思。

    半夜的冷风,挟着雨丝从斜面里往人脸上打来。我在前面时时回头望那两位姑娘,小几岁的紧紧倚在姐姐身侧,她姐姐挟着一个旅行用的皮囊,踏着迟缓无力的脚步,紧蹙双眉,随着我们走来。

    我同好多做工的人住在一间大屋子里。我竭力想睡去,总睡不好。喔喔的鸡声啼了,天快晓了,荒村中的春雨之夜也将终了,方朦胧睡去。

    第二天仍然阴云密布,没一线儿阳光。清晨的冷空气,使人有新鲜的感觉。我正在院子里徘徊着,看竹篱里萱花的绿长叶子,红黄花蕊,着了昨夜一场时雨,非常娇美。忽听得隔室里有女子呻吟的声音。那边室门开了,昨晚在雨中同车的那位大几岁的女学生,微蓬着鬓发,立在门口。我看她的眼圈却红肿了。她一边望着阴沉的天色,一边带着吁气的口气向室内喊道:

    “你不要着急,今天到家了!……到家了!母亲见我们回去就好了!你不要急得发烧,……啊!”

    一九二一年初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英文新诗集中的句子表现的寂寞意境,春雨细微而幽凄的音响,都是勾起“我”对几年前那个春雨之夜回忆的缘由。 B . 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精神苦闷,以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心理,揭示了时代背景,与郁达夫借《故都的秋》抒发时代苦闷情绪相似。 C . 姐妹俩返乡探望生病母亲途中,妹妹的伤心是明显的,姐姐的难过是隐忍的,她对妹妹的耐心安抚、开导,体现了手足之爱。 D . 小说情节平淡,不着重现实生活场景的逼真再现,而是通过创造特定意境,表达作者对“爱的追求与美的向往”的创作意图。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作者运用工笔细描和比喻手法,使读者对春雨有了直观的感受,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效。 B . 句子②中,将“我”八年前遭遇比作梦境,虽时间较久,朦胧但有真切之感;以“或是”引出下文对八年前春雨之夜的真切回忆。 C . 句子③中,“车中人都打几个寒噤”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春雨之夜寒凉,也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末妹妹“发烧”形成了呼应。 D . 句子④中,从“我”的视角,通过对姐姐动作和心理描写,着意表现姐姐深藏于心的忧虑,以及对妹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3. (3) 文中的“我”因春雨而引发回忆,他称这回忆“辛涩中有甘苦的味道”,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甘苦”的含义。
    4. (4) “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请从对话语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角度简析这篇小说中留白手法的运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 , 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

    长行徇上 , 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 , 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罪者A惧B是听C之D察E刑之F当也G无H罪者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车千乘”意为一千辆兵车,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句式不同。 B . “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C . “耻”意为对……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D . “盛于礼而薄于刑”的“而”与《论语》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 . 晋献公善于用人,使得国家领土增加了许多;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了邺地,打败了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 . 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证实了这一说法。 D . 孔子认为治国和驭马同理,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

      ②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

    5. (5) 孔子认为先王时期百姓服从命令,现在百姓更加暴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②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湘水女神,据说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②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写诗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既紧扣了题旨,又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B . 空,“徒然、白白地”,与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苦调凄金石”与“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用夸张手法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D . “苍梧”两句正面描写瑟声的哀怨悲苦、清亮高远,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2. (2) 诗的结尾两句被历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唱”,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 5. (2023高二上·上饶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2. (2) 《过秦论》一文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 (3) 《伶官传序》中,“”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 . 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 .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 . “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 .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 . 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3. (3) 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 , 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 , 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节选自朱自清《春晖的一月》)

    1. (1) 朱自清的散文多用叠音词,试分析文中加点的三个叠音词“远远”“芊芊”“井井”的表达效果。
    2. (2) 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